错峰上班保开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保障线上授课的正常进行,该校教职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为了保证线上课堂正式开课,此前学校教职员工已做积极准备;3月2日,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原则上返校上班,其他管理人员则采取在校轮班、错峰上班、远程办公等工作方式,即工作日部分人员轮班到学校办公,其余人员可居家远程办公。
帮学生打包留在宿舍的电脑顺丰快递给学生、密切联系每一位同学……这个寒假,广工辅导员们几乎都没有休息,一直在线上积极地工作,跟自己的学生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后勤工作人员也早早上班,在停车场、洗手间、电梯等地方进行消杀工作。
为保障线上课程顺利进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在机房监测网络和系统运行情况,保障网上教学顺利实施。还有相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在线答疑。
第一天线上授课 老师这样变身“主播”
【管院老师宾宁:在疫区分享优质互动课堂】
宾(宁老师准备线上讲授统计学)
管理学院宾宁老师这学期有两门课,《统计学》和《统计学统计学原理》。因为身处武汉重疫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返校上课,宾宁一直都很担心,因为“时间不等人,教学计划是需要一定课时量来完成的”。
得知学校“停课不停学“,开展网络教学,宾宁说自己有点小欣喜,因为“虽然在疫区,但是网络几乎没有时差,通过网络来授课是可行”。
在学校教务处指导和组织下,宾宁进入了雨课堂、中国mooc等线上教学平台的微信学习群。宾宁的印象里,这几个群是她“最活跃的微信群”,除了连续的培训课,即使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有老师提出疑问,教务人员也会第一时间“跳出来”解答。
3月2日前一周,在学院教务办的帮助下,宾宁顺利地联系上了授课班的学生,跟学生一起完成了雨课堂和腾讯课堂的测试。
3月2日上午,宾宁和同学们顺利完成了第一次授课,她觉得,在线授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虽然无法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但通过讨论区、举手提问等功能,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反应,“可能因为是在网络上的缘故,感觉学生比课下更积极、更踊跃”,这也让宾宁十分欣喜。
宾宁说这段时间的经历很特殊,疫情的严重性和影响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但她也觉得幸运,不管是所在的城市和社区,还是学校和学院,大家都紧紧抱团:武汉封城,超市不能购物,社区经常组织团购,生活物资有保障,家里还收到过社区送的免费菜;学校第一时间响应,人事处建立了专门的群,时刻关心疫区的老师,教务处迅速响应、及时解决老师们在线授课的疑问。
宾宁知道,一切顺利运转的背后凝聚着所有同事、学生、还有同胞的努力,她相信一定可以渡过难关!
【《结构力学》授课团队:打造高效线上翻转课堂】
袁兵是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教师。3月2日开始,她和授课团队的刘锋、谢建和、陆中宇、高兴军等4位老师联手为学生在线上讲授《结构力学》课程。
与其他因为疫情影响临时开课的老师不同,袁兵老师的授课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策划这门线上课程,接到线上授课通知,团队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考虑到线上学习容量更大,团队临时决定将原本针对一个班级的实验翻转班课堂推广到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城市地下空间等专业一共7个班、约350人的课堂。
人数增多,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不会!”袁兵很肯定,授课团队以“智慧树”为线上教学平台,课程由课前学习、课上讨论、课后练习三个部分组成。在课前学习环节,根据任课老师每周发布的学习任务及指引,学生需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个知识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5-15分钟;在课上讨论环节,团队老师以各自教学班为单位,用直播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和习题讨论;课后,学生主要完成教学平台上布置的作业。
第一次课结束后,师生对这种上课方式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录制课程的老师讲解非常到位,因为每个老师可以选择录制自己最擅长的知识模块,并相对灵活地选择课前学习时间;对老师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模块的学习情况,如学习次数、时长等等。
据了解,该门课程期末成绩,期末线下考试 30%,其余成绩占比均在 SPOC 平台按照学生学习数据自动生成。“这也大大提高了考试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袁兵说。
【国际教育老师郑宇宁:跨越时差为国际学生备好课】
郑宇宁是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这学期,她主要负责《中级商务汉语》课程,授课对象是20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英班)2个班的学生。
两个班级的国际学生,有40%左右留在中国,还有60%左右回到了非洲、拉丁美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和非洲国家有4-8个小时时差,一些国家在硬件设施上并不完善,网络带宽、电脑手机终端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口语课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互动少了效果就达不到。”
对郑宇宁来说,完成线上教学的任务显然困难重重。
郑宇宁没有被吓倒,她和国际文化教育中心的同事们一起,千方百计把“绊脚石”一个个搬走。
为了让学生提前熟悉上课的系统和软件,郑宇宁自己录制了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教学生们怎么使用小程序签到和交作业;针对时差大、无法上直播课的同学,她和同事们都做好两手准备,一边上直播课,一边事先准备好录播课;为了解决录播课互动不够的问题,她和学生们约定好上课流程后,可以在微信群里随时交作业……
3月2日的第一次课,有50%出勤率,郑宇宁觉得“气氛和效果还是蛮好的,学生们的情绪和态度一直都比较积极”,接下来,她和同事们会继续摸索和磨合,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新快报】
网址链接:http://www.xkb.com.cn/article_607071